努力上好语文课2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4-7-7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先人还家,于舅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王安石也是“神童”级的人物,《宋史》上说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方仲永的大名对他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一语“不能称前时之闻”足可见他的失望,目睹不若耳闻。亲见了他的才能与所闻不符即“不能称”。

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了。“泯然众人矣。”宛若一声长叹充满无限的惋惜与伤感。一“泯”之丧,罪缘于谁,引起作者也引起读者的无限感伤与思考。

再者,与学生探讨课文的难点,对仲永之伤的所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作者考中进士的第二个年头,即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此时,他已学有所成,学而为优,难免想起故旧往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用两种不同天资的人对比也暗与自己对比,发表了自己对此的深深思考,以儆后学。

就学情来讲,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诵记能力,要想理解好这篇文章最好是先背下来,然后试着理解,不懂的再看书下注释,不解的再查工具书及相关资料加以解决,浅近文言教者要做个懒先生,多让学生自己学会自学,以增加自能的本领。

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文章中记人的特点。例如,文章中写方仲永先写了他的非凡“异”,要引导学生加以领会,依据文章内容有理有据的加以分析。异:他“未尝识书具”却忽然哭着要,肯定是先天聪慧;他小小年纪作的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下笔立刻成诗可谓才思敏捷。

写其父之“愚”要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由表面的贪于利到其未受过教育之根,治愚的根本在于教育。

再者,本文中的文眼“伤”是“哀伤”“感伤”之义。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可伤之人,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无限惋惜。

简单概括造成仲永之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即有父贪于利,邑人猎于奇,己为小惠而已。深层次原因,社会少善。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侍,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真正成才,也有告诫后学,兼有告诫家长之意。

二、从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成长过程来看。

(一)教学的根本应以自信为贵。

新教师最宝贵的就是专业的自信,还有凭着热情的理想期待,这都是无比宝贵的。但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比较,往往面对语文教学就会望而生畏。恐惧漫长的教学生涯不是坦途而是畏途。年轻教师很快步入新的极端,大量地训练学生做练习题的歧途。或许这样来做,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提高了,让你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你却往往永远的迷失了语文教师成长的正路,在成长中得不偿失。

其实青年教师的自信应当是舍得放弃眼前既得的小利(与他人成绩一比高低,呈匹夫之勇),保持学者的心态,利用学生时代的读书惯性,持续的、广泛地读书,追求胸中有丘壑的专业知识高度,才可进入语文教学的相对自由境界,以利于保证出现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之初应敢于坚定地相信眼前的教学失败只是暂时的,是因为你暂时不熟悉考试的模式,没有把评价的因素自然地糅合在教学之中。其实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考试评价不用特殊的关注,读书才需永久地坚持。

(二)教师之思应以困与疑为贵。

语文教师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历之后,往往会有着愈来愈多的困惑,即由自以为的会教好课,到了自觉地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的阶段,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不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阶段,是业务渐入佳境的必由经历,也可见教师业务的发展完全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即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也正是因为这种自觉的知困感,大家才可以抬起头来教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困惑。自觉地把视野从教材本身拓展到广阔的读书生活,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衔接与实践衔接。

随着教学生活的深入,疑惑会愈来愈多,就需要读书的视野愈来愈广,就需要摆脱教学参考书,读更多的书,解决更多的疑问,也随之增长更多的教学本事,这正如语文名师张玉新老师所说的那样,书底有多厚,你的语文教学就能走多远。其实,困惑与疑惑的多寡也能看出你对语文用功之勤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勇气绝对是一个高度,亦可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问题神圣,仰之弥高愈高。

(三)教学的效率应以自觉地锤炼好主问题为贵。

作为一节理想的语文课,要保证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是备课的灵魂所在。首要的是要思考,通过课程发展学生怎样的能力,经得起怎样的检测评价。你一节课要解决一个怎样的主要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联,即学生要从课程中获得怎样的知识技能或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怎样的过程方法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因素,情感价值与学生共享。教学的主问题愈简愈好,愈少愈好,但一定要能够纲举目张。例如教学《童区寄传》,你细细读来“少恩”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几乎事件都围绕它来发生。那么这节课的主问题,就应当从此入手来认识区寄的“智”。在对立中评价人物。我们在课前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可发挥怎样的作用,设想学生通过思考学习本课的这一问题会提高概括能力,学习围绕中心表达来组织材料,认识人物塑造中的细节作用。

因此,备课主问题是每节课的首要重点。

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自觉的追求。除了自觉的业务摸索之外,我认为更应当向典范的教师来学习职业技能,追求名师的教学思想,通过不断地学习范例,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名家的可学之点,一点一点的接受,反复地去实践,形成自己的能力。其实,语文教学也要拳不离口,关键是你有着怎样的拳谱范本,你苦心地练了多少。就语文教学来讲诸多的真名师,在经典书籍中,在民族文化教育史中都会给你良好的教益。师于典范,或许是一个成长的捷径,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语文教师要保留一种徜徉于书店的习惯,要保持一种书香气。不要只知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一本练习册。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书,是教本,是助读。而语文教师讲授的知识无非是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语文课文中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广泛的认知,要大量的持续的阅读,读文存读与时俱进的书,追求书本知识,完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

努力上好一节课,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钻之弥坚愈坚。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