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笨”学生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4-2-24

今天,读了刘晓晴老师的《研究“笨”学生》一文,我也深有同感。在教学中,我们确实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可是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尤其是遇到略有变化、陌生的试题时,就会败下阵来,反而会让平时不怎么用功的学生占了上风。一来二去,这些学生慢慢就“明白”了自己“笨”。

面对这样的“笨”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刘晓晴老师认为要深入研究他们解决数理等难题的症结,就必须了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细节,才能寻找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刘老师阐述了一种被称为“口语报告”的研究方法。就是要求被试在解题过程中“说出正在想的或者正在做的”,研究者通过录音记录获取即时且准确的思维信息。这种“口语报告”法较为充分地暴露了被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内容,为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解题思维提供了可能,让我们了解了“笨”学生到底“笨”在哪里。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学生“必须去努力理解教师的讲解”,而很少提及学生“被教师理解”。由于角色特点,学生没有更多的像教师那样表露自己心中真实想法的机会,更多的是不得不被动的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常常会这样批评学生:“考试前我刚讲了这道题,却还有这么多人没有做上来!”“这么多人”的数字越大,教师的言语和态度就可能越激烈,学生就可能越“心悦诚服”。教师的讲解没有被这么多学生理解,不也说明教师当初没有理解这些学生吗?如果我们清楚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及其产生背景,那么,当初的讲解就可能更有针对性,考试结果就可能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研究“笨”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当出现成绩不理想的状况时,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讲解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学生的“笨”。教师只有不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学生,“笨”学生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少。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