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学习指导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6-20

 1.关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定。
        解答此类题最深的体会是,不能仅从虚词本身着眼,应将虚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具体来说,考虚词实际上是考对虚词前后语境的理解,当两个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完全相同时,两个虚词才可视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虚词翻译出来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可视为全同,这是不准确的。例如“他在教室里”“他在教室里读书”两个句子中的“在”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一个作句子的谓语,是动词词性,一个处在状语的位置,是介词词性。
        下面再举例说明:
      (1)故以羊易之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两个“以”字后都带了名词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都处在动词前,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凭借,都可以翻译为“用”“拿”,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
      (2)作《师说》以贻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一个“以”字前后是两个动作,“以”后的动作是“以”前动作的目的;第二个“以”字前后也是两个动作,但“以”后动作是“以”前动作的结果,因此这两个“以”字意义和用法都是不同的。
      (3)故以羊易之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初看,这两个“以”字是完全相同的,都构成介宾短语,都处在谓语动词前,但是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第一个“以”字表动作的凭借,第二个“以”字表动作的方式,第一个“以”字翻译为“用”“拿”,第二个以翻译为“按照”,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  判定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完全相同,  应主要从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语法环境)去思考, 读懂了整个句子, 就理解了虚词。
2.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有许多原则,什么“信、达、雅”,什么“增、删、留、补、换”等,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把文言文句子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力争字字落实。遵循这一条总原则,哪怕句中某个词语弄不懂,但只要能理解整个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能基本翻译出这个句子,得分也不会低。
        看下面的翻译实例: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委婉)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1)句中的“非常”属古今异义词,(2)句中的“犬”名词作状语,(3)句中的“瑾”“瑜”属于比喻用法,(4)句中的“见背”“夺母志”属于委婉说法,(5)句存在主谓倒装,这些与现代汉语思维有差别的地方,翻译时都必须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予以调整,即翻译出来要是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