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做”互动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6-16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阅读欣赏著名作家郭枫先生的散文名篇《老家的树》。课前,我们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导读问题(这些导读问题是在汇总大家自读文本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归纳提炼形成的,是四个主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着导读问题的先后顺序来展开讨论、分析。

(多媒体ppt出示课前自读引导问题)

1.《老家的树》这篇散文在篇章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试编写阅读提要。

2.从全文看,《老家的树》一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你能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吗?

3.《老家的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老家的树》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师:关于第一个问题,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1:这篇散文从全篇看,是总分式结构,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序曲”;以下写了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像一首乐曲的四个乐章,连贯而又变化。

(学生底下有小声异议,师示意代表发言)

生2:其实应该是五种树,只是为了方便表述,作者将松、柏合称。四个乐章各用小标题概括,眉目清楚,层次清晰。

生3:也不能就说是总分式结构,我觉得文章最后五个自然是总结部分,可看所是“尾声”,其实这一部分应该用空行来显示,才好,不致于读者误会。

师:很好,后面两位同学的发言是很好的补充与纠正,可见你们预读时是仔细、认真的。读书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我也认为,本文应该是总分总式结构。那么,谁来概括一下中间部分这四个乐章的内容要点?

生:“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章描述家乡春柳之美,写儿童的天真童稚之趣,写战争与灾荒使家乡“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让人永远铭记那些深刻的岁月,那个苦难的时代。

师:借助标题提示,梳理文意要点,概括得简明扼要,很好。谁来概括其他乐章的内容要点。

生1:“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这一章写榆树的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

生2:“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章写老家白杨树的特别的风格,突出白杨树的“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的“硬汉子”精神。

生3:“严冬,荒野,松柏”这一章写大风雪的旷野中傲然挺立的松柏,写它们抗拒严冬淫威的顽强的生命力。

师:很好,刚才四位同学分别概括了四个乐章的内容要点。下面,请同学们齐声跳读“序曲”与“尾声”部分,说说这两部分在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1:“序曲”部分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写离开老家、流落孤岛的漂泊无根之感,以此引出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寻找,抒发“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的真挚感情。

生2:如果说序曲部分是为全篇奠定感情基调,那么“尾声”部分则是画龙点睛,是点题,抒发了对北方、对家乡那些树木的想念;对老家的人,那些穷苦而沉默的人的想念;对老家的人的敦厚和善、刚烈、细腻的性情与心灵的赞美之情。

师:分析得很到位。序曲与尾声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严密而流畅。郭枫是台湾纯文学创作的积极主张者,并且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是很讲究结构艺术的。刚才大家的分析与交流,也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许达然先生曾评论说:“郭枫的《老家的树》就是永恒农民的写照。”这一评论也正是点明了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的鲜明特色。在你看来,这一突出的表现手法应该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生1:我想,按许先生的观点,郭枫的《老家的树》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应该就是象征手法,这与茅盾的《白杨礼赞》是相似的。春柳给人以“哀愁”“柔美”的形象;无私奉献的榆树,一如憨厚质朴的庄稼人;而白杨树,就是傲然不屈的硬汉精神的写照;严寒荒野中的松柏正是苦难年代刚强而沉默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生2:我觉得,本文中的春柳不仅仅体现出其妩媚、娇柔、优美的一面,更有一种春荒中挣扎、煎熬的坚韧。

师:很好,你阅读很善于思考和发现。细读文本,才能捕捉到那些耐人回味的美。

生:我觉得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不应该忽略文章的感情线索,作者反复吟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这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红线。文中对老家的树的抒写与描绘,都是为了讴歌那些被漠视的憨厚的庄稼人,老家的树木就是憨厚、质朴、刚强、坚忍、和善、无私奉献、顽强抗争的农民形象的象征。

师:你能立足文本整体的角度,抓住感情线索来分析象征意义,这样的思考策略是对的,概括得准确。郭枫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作家。在郭枫的历史思考里,创造历史的是人民,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庄稼人,才是真正的英豪,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本文为什么要把松柏放到第四乐章来写,可以与其它三章对调吗?

生1:不可以,因为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才符合逻辑。

生2:应该说是前三章写春柳的娇柔妩媚、榆树的憨厚质朴、白杨的坚韧,是为第四乐章写松柏的刚烈与伟岸作铺垫。

师:为什么非要把松柏放到最后写呢?四者之间是纯粹的平行关系吗?
生:这一部分是核心。就是说这一部分要归结到对家乡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拼搏的民族魂的礼赞。这才是文章思乡之情的高潮。

师:非常好,这样读着读着,你就走进了作家的心灵世界,让我们来齐声诵读最后五个自然段,充分感受作者心中激荡的乡情。

(学生齐声诵读)

师:嗯,读出了深情,读出了气势,很好。理清了文章结构层次与象征意蕴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郭枫认为:“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示。”请同学们说说看,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谁来说说?

生1:从文章的副标题怀乡散记之一可以看出本文借写老家的树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生2:我认为它不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作者不仅追忆故乡美丽的自然景物与淳朴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忆念着故乡倔强的人民与斗争的历史,乡土情思里交织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师:说得对。如果仅仅抒发的是个人的乡思,那可能成为一篇平淡之作。本文的思想与感情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作者心目中他只有一个祖国,而台湾是祖国的“永恒的岛”。因此,本文在抒写恋土怀乡情结的同时,更是包容着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评判祖国罹难历史的态度,以及他的正义感、道德感与民族忧患意识,这是一颗玲珑跳动的“中国心”。好的情思,不仅要有精巧的结构的支撑;也要有优美的语言的包装,才能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本文语言的特色。谁来说说?

生1:本文善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妩媚,生动形象。比如“两三丈的枝条从树顶披垂而下,蓬蓬勃勃的像浓密的长发,只要一丝轻俏的风讯,就让它摇曳出整个原野的妩媚”,将披垂的柳条比作浓密的长发,比喻得贴切;又如“淡绿色圆点状的花瓣,很像新生的绿藻,完全没有花的姿容和娇艳”,写榆花的色、形、姿态之美,比作绿藻,突出其绿色之浓厚。

师:你能举例分析,评点简明,很好。是的,郭枫散文在传达心情的深度和描绘自然景物的鲜明性方面非常出色,往往多用拟人、比喻等动态描绘,本文对老家树木的描绘,语言是有清新妩媚的一面。除此之外,你们觉得本文语言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生1:我觉得本文语言更多的应该是典雅华美,有粗犷、阳刚的气息。比如“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松柏的坚强不屈。

生2:本文句式灵活,语句铿锵,极有节奏感,如“唏唏嘘嘘的是什么树,凄凄切切的又是什么树,只有白杨,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这一句用对比的修辞,还有叠音词组,写出了白杨的阳刚、独立、不屈的风骨,语句节奏明快。

师:散文是语言的艺术。郭枫《老家的树》这篇散文以春柳、榆树、白杨、松柏这四种树作为故乡的典型意象来寄托他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真情礼赞,是思乡曲,更是农民赞歌。该文的语言更多地呈现出华美、刚健的一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今天我们阅读郭枫《老家的树》,我们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那深厚的意蕴、炽热的真情。正如美国学者埃·弗洛姆在其《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的:“只有在那些不带任何目的和动机的爱中,爱才是赤诚相见的,才是襟怀坦白的。”《老家的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游子的坦白的襟怀、赤诚的大爱!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针对本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拟题参考:

1.阳刚的风格 华美的用语——评《老家的树》的语言之美。

2.清丽妩媚 自然流畅——评《老家的树》的语言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的一节单篇课文鉴赏指导课。这节课围绕《老家的树》一文的结构、手法、主旨、语言四个层面来指导学生深入阅读、鉴赏文本。我以为,散文阅读鉴赏教学内容选择应该突出文本自身的特殊性,让学生能准确、透彻、充分地领略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之美。

散文鉴赏课如何落实“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反馈”的教学理念呢?以下根据上述教学实录来简要阐述。

以学定教,一方面是以学生的学情实际来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依据教师的学来确定教的内容与策略。前者是在课前要放手先让学生自读,在阅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我解决;后者是指教师自己对文本进行具体、深入的解读,根据教材结构系统与课程标准要求来预设教学内容,并且这一预设还得参照学生的自读反馈,然后进行整合,形成有统摄性的文本导读的主问题或问题链,这是确立散文鉴赏指导课教学的基本框架。上述教学案例呈现的主问题链是根据学生自读过程中提交的诸多问题经筛选、整理后形成的有代表性,且扣合该文本自身特点,又与教材单元要求相协调的问题。这是依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在展开过程中,教师的发问、点拨、补充、阐释等,也是教师自身解读、阐释文本的意见的介入,也传达了关于散文文本阅读策略的相关知识。

以教导学,一方面是根据课前预设的主问题或问题链来展开课堂教学各步骤、各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以澄明并充实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认知;另一方面是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有关认知的矛盾、疑难、空白、断裂等问题对主问题作必要的补充、细化,使课堂教学不生硬呆板。前者要求教师呈示的问题能指向文本的秘妙之处,并且有内在的逻辑自洽性。本节课是按“结构—手法—主旨—语言”的层次来指导学生阅读阐释、鉴赏批评文本的。四个问题构成一个联系密切的链条。后者要求教师在散文阅读欣赏的课堂教学中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读、写、答、问、争辩、讨论等“学”的活动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调控、修正、细化、夯实。比如在分析文本结构思路时,教师采用质疑式的深入导问——“为什么非要把松柏放到最后写呢?四者之间是纯粹的平行关系吗?——将文本结构艺术的赏析引到一个更深层次。这一问题,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并未有人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准备了这样的“锚”,可以使课堂的阅读教学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针对学生思维的空白进行的“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散文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解读阐释的结论,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予以必要的完善、提升。比方说:

“如果仅仅抒发的是个人的乡思,那可能成为一篇平淡之作。本文的思想与感情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作者心目中他只有一个祖国,而台湾是祖国的“永恒的岛”。因此,本文在抒写恋土怀乡情结的同时,更是包容着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评判祖国罹难历史的态度,以及他的正义感、道德感与民族忧患意识,这是一颗玲珑跳动的‘中国心’”。

这样相机概括、评述、深化阐释,对于加深学生的阅读鉴赏的感知是必要的。

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答问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情感状态等都应予以及时的评价,使课堂阅读教学呈现出盎然的生趣。

学教互动,要落到实处,而非浅表的热闹。这里说的“实处”,是指散文文本的美点、特点;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阅读鉴赏的方法、策略等。上述这种类型的文本赏析课型,学与教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基于文本秘妙之处的对话,是一种文学审美的探险。师生、生生对话的互动要逐渐达成对文本秘妙的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认知,并且能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获得一种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教师要注意努力去落实的。因此,这种“互动”是有序的,有方向的,有节奏的;而非杂乱无章、随性而发。教师作为师生课堂阅读教学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在对话中呈现出自己对于文本阅读、阐释、鉴赏、评价的声音,使阅读教学对话能达到有一定高度的认知水平。比方上述课例中对于该文语言风格的赏析,教师的归纳、推问、小结,都紧扣住语言风格的不同侧面来展开,避免了学生“答”“问”的支离破碎或旁逸斜出。

做中反馈,要激励与点拨相结合。散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的“做中反馈”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基于文本阅读阐释的“言说”、“发问”、“朗读”、“批注”、“评论”、“札记”等各类形式的“做”的成品,要给予积极的评价,重在赏识,巧于点拨,使之“做”得更规范、更娴熟、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我觉得,散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和谐的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对话”,营造一种充分体现文学审美的探险之旅的生态的语文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导”、“学”、“做”都要紧紧扣住散文文本自身的秘妙,并且通过文学阅读与阐释,将之还原出来,这样的课才算是有实效的。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