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教育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5-22

“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育人”在于培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经过十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融“乡土历史”于历史教学中,在教书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现行中学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不太喜欢历史课,但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情绪激昂,有时争论不休。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如能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辨识、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像我们会泽,历史悠久,在秦汉时为古夜郎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琅县,唐置唐兴县,明置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会泽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景观积淀,全县共有文物古迹600多件处,其中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2处,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堂琅古乐、梨园扩红基地、以“嘉靖通宝”为主的铜文化、水城汉墓遗址、会馆寺庙等,把这些乡土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浓厚兴趣,对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二、“乡土史”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新的初中历史课程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传统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细”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史料(包括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同时,也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

三、“乡土史”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方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已感知的乡土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去探索、研究、联想、追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加深理解和识记。如我县的“嘉靖通宝”多数学生都听到看到,它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它可追忆清朝的繁华景象,领略我国古代的铸铜艺术成就和风格;会馆寺庙中栩栩如生的雕塑佛像,可联想佛教的产生、传入、传播及唐朝佛教盛行的原因和概况;通过唐继尧来认识反袁斗争等。

历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学史可以明智,历史的生命和现代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拥有一个很高的起点,高瞻远瞩,它可以使人们储备大量参照体系,彰往察来,进退裕如地迎接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历史课程标准》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永恒目标。 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提高公民素养尤为重要。历史教育就是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这不正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优势吗?会泽历史上众多历史人物和当代名家身上,其实正凝聚了这种人文精神。当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亲密接触,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功效。

四、“乡土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提高学史能力。

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制约着学生亲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如水城汉墓、会馆寺庙、唐继尧故居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亲临其境,直观联想和感受历史的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事,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地方历史为资料,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事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有助于终身学习。比如布置学生访问家乡红军长征时期的基本情况,人们为什么积极参加红军等,这样把地方历史渗透入历史课堂教学,既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五、“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有具体内容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同样道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怀有爱心和责任心。乡土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乡土历史中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翻阅地方史志,会发现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事件和在史海惊涛中沉浮的众多风云人物。把地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往往能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家乡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语);同样,也只有当学生对先贤们为振兴家乡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时,才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的理解”,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会泽的理想。会泽历史上众多人物显示出的爱国精神,本土意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无疑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如被孙中山称为“乾坤正气”的反清革命人士黄毓英,革命烈士蒋开榜,开凿“义通河”的义宁;反袁英雄唐继尧……同学们对家乡涌现的英雄人物有了了解。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的教育自然沁入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乡土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家乡毫无感情可言,那是绝对谈不上爱国的。

“乡土历史”资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这方面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乡土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