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导言要“抓住人”才行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4-10

一个好的导言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就像一个好的广告,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眼球,广告不是板子重要的板子上内容是聚光点,是看点,反映的是灵魂,是思想,是艺术。导言也如此,要像磁铁一样才行,导言怎么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人”呢?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和研究了。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即采取直接切入主题,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导课。例如:在设计《罗斯福新政》一课导言时,一般人会从“经济危机是怎么发生的?表现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问就太老套了,不如直接切入主题,不妨这样设计一下,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的。“你了解富兰克林· 罗斯福这个人吗?你知道他是怎样临危受命,领导美国人民走出经济危机泥潭的吗?” 直接从人物入手,或者从事件直接入手设计提问,通过历史事实来引课,例如:“人们为什么把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称为神秘的‘黑色星期四’”?“你知道这一天究竟在美国华尔街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件吗?”选择这样的切入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

悬念跌宕,扣人心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鲜活感人的典故,还有许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的故事,还有一些至今未解的扑朔迷离和鲜为人知的谜案等。所以,历史如歌,历史如诗,历史如画,这么多的丰富素材都可以成为你设计导言的玄机。例如:在学习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冷战”问题时,可以利用典故来设计导言。“你们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历史典故吗?美国处心积虑地推出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用意又何在呢?”然后导入新课教学。又如:大家知道“城门立木”的典故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吗?由此导出《商鞅变法》一课,诸如这样的设计还可以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会有惊喜的发现和收获。

利用画面对比,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言有很大部分的成分是利用了广告的作用,把画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例如: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两面旗帜,即红白蓝三色旗换下了饰有镰刀斧头和红色的五角星的苏联国旗的画面,教师可以这样问:“这个画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事件?”(苏联解体)。还有战后美苏关系一节课时,可以切入这样几幅图片。一副是《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图片,一副是“柏林墙”上面打出“本身同根生,为何隔墙泣?”几个字样;还有一副是朝鲜战争图片(摧毁的村庄)和北朝鲜、南韩的界碑。让学生想一想“德国和朝鲜的分裂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由此导入新课。

挖掘生活素材,体验身边历史。教师要善于寻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比较熟悉的、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做导课的引子。一般的学生都不喜欢学经济史,喜欢学军事史。在进行学习古代农业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导课:你们知道我们今天吃的马铃薯、西红柿还有葡萄都是什么人培植的吗?又是怎么传过来的吗?我们的老祖宗他们对世界的农业又有哪些贡献呢?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间隧道去看一看。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

段材料一:“《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材料二:《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杨铁心见一壶酒已经喝完了,又要了一壶,三人只是痛骂秦桧。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描述的是谁的作品吗?他还有哪些作品?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则材料段描写有哪些错的地方?金庸他老人家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错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玉米、蚕豆、花生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我国的。像这样有趣味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用来导课,它可以一下就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生活化和社会化,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

一堂课的导言和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要新奇,要抖包袱,要艺术,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能“抓住人”。让一个问题牵引一个问题,问题和问题之间碰撞出火花来,这样你才能够继续往下排练和演出,你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你的演出,大家合作才能把每一出戏唱得更好,不至于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或“单出头”了。浙师大学研家教中心www.zsdxyjj.com 金华启航家教中心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