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是教育的全部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3-16

曾几何时,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像今天不期而至的雾霾,无处不在,却又绕不过躲不开。孩子累得崩溃,家长陪得心疼,社会议论不断,教育饱受质疑。
  在全国两会上,教育改革问题引起了代表的广泛关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为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招”。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没办法,虽说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还是必须的。君不见,学校领导们常常强调“质量第一”。学校纷纷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难怪,局长要政绩,必须要质量;校长要面对学校质量评估,离不开质量;教师要绩效,没有质量哪行?一直以来,考试被赋予对学生一个学期成绩的最重要评价之一。由于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单一,学业成绩成为惟一的评价指标被过度放大了,这也造成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俨然成了学生的“命根子”。学校追捧分数,家长也看重分数,而夹在中间的学生却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惟分数论甚嚣尘上,也使得教育的本真主旨被无形扭曲,进而变成对学生个性、情感的“抹杀”。教育从育人不经意间走向“害”人的对立面。于是,我们的教育似乎仅仅是为了考试,孩子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渐渐地成为“考试机器”!
  小说《重点中学》给了中国教育改革一面镜子。考试再考试,分数不够就上不了大学,分数不够要上高中就需要多花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分数不够,就不能上大学。有时候分数差距太大多花钱也不行,谁敢不重视分数?于是,老师重视分数,分数不够可能会下岗;校长重视分数,学生成绩不好不仅仅是挨批的问题,而是失去家长的信任,学生会越来越少,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重用;家长重视分数,孩子考分高了家长脸上也光彩,分数低了难看不说,还要多花很多钱才能上学,甚至多花钱也上不了学;孩子重视分数,因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绩低就是差学生,无论你品质多好、怎样尽力了,依然是失败的。
  在当下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模式下,与之相关的任何人似乎都将成为这种压力的受害者。那些挂着吊瓶备考的学生,那些熬夜奋战的学子,那些为提升班级升学率呕心沥血的老师,那些为孩子升学操碎了心的父母……教育,本该不亦乐乎,却如何搞得如此承重,甚至成为全社会之痛。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考试吗?或者说考试的成败就决定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吗?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沉重得难以承受的升学压力,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生活都会过得更加从容些。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升学率决定一切,不但决定着学生、家庭的命运,更是绑架着教师的生活和命运。在这架以考试构成的教育机器面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不能自主的工具,要么放弃一切跟着机器高速运转,要么接受被淘汰的命运。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吆喝“素质教育”,学生也在“素质教育”的庇佑下其素质又如何呢? 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有一天,我们的教育只剩下分数的时候,还有谁会在意学生的生活是否快乐,学生的学习是否快乐,学生的人格是否完善?”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出台八条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小学不再组织期中考试等。    
    小学阶段不再进行期中考试,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教育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育是关乎学生心灵成长的艺术,分数只是评价学生成长的一个指标。多角度、多层次来培育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才能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实力。取消小学期中考试并非教师的责任轻了,而是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取消小学期中考试,家长的意见可能最大。分数诱导的功利教育培养,往往使得家长只认分数这个死理,科学的家庭育子观念应该跟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更应该走出分数的桎梏,放手让孩子智育与德育、美育、情商等一起成长。
  取消小学期中考试只是一种探索,从推进素质教育来讲,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但配套的措施应该跟进,例如教材的改革、多元化的评估体系等,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否则,取消小学期中考试只能是昙花一现,变成纯粹的应景行动。
  在近期的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目前高考还不能取消,“完全取消了谁占便宜?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
  民众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并不完全来自于高考制度的存在,而是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落后和不自知。我们要思考的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有高考制度,为什么只有我们的高考制度衍生出种种弊端呢?为什么我们的高考制度会完全沦为了赤裸裸的成功教育,滋生出奥语奥数之类变态的产业,而极度缺乏职业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信仰教育?
  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在乎有没有体魄和想象力、责任和担当,懂不懂宽恕和悲悯、规则和道义,会不会敬畏和质疑、爱和独立思考,他们唯一关心和全力以赴的事情就是出人头地,因此培养出来许多崇尚残酷竞争和自然法则的考试机器。
  我们认为,当下中国教育的迫切问题不是要不要保留高考制度的问题,而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和让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大学的东西中学学,中学的东西小学学,小学的东西幼儿园学,幼儿园的东西从什么地方学?胎教!”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党委书记马敏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素质教育提出多年,却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
  马敏痛陈当下的应试教育:层层拔高,层层加大难度,为了拔高不断加内容,考试加难度,致使孩子们负担越来越重。
  “我听说最厉害的有一种‘哈达卷’,像哈达一样,卷子连在一起,长达六七页,考试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就是拼命地、不停地做,搞得孩子都是考试机器。”马敏说。
  许多家长抱怨,送孩子去培优,自己觉得心疼,不送的话,又担心孩子落后。马敏说,素质教育从1985年就已经提出,但推进艰难。实际生活中,推行素质教育走进了多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如果冲刺没搞好那今后就完了。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另一个误区是素质教育就是学弹琴、学唱歌、学画画、学写字。实际上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个是政绩的误区。很多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评判一个老师好与不好,就是看班上的升学率如何,而不注重孩子自身素质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加一减”注重情商教育
  马敏认为,要解决素质教育推进难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改革中小学教学内容,加强情商教育,做足“一加一减”。
  “一减”就是减少数、理、化、外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全民学英语,从幼儿开始、从胎教开始就学英语,而且相应的培训和考试的难度还在不断提高。”马敏说。必须砍掉题海战术和不必要的考试,才能腾出时间和空间,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
  “一加”就是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比如心理、情感、气质等方面的教育,还有求知欲、注意力、自制力、创造力、意志力以及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都需要培养。”马敏说,情商教育要和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达到课程化、实践化、家庭化、社会化,从而真正完成孩子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考试和升学竞争所致。目前,尽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许多中小学看到的依然是对教师知识授受的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受到技术理性的制约,知识中本有的、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智慧、情感、意志等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愿、动机被搁置,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坦率地说,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没有谁愿意施加或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但迫于考试尤其高考,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去做。因此,要想减负必须要社会看到减负的益处,还不影响学生的成绩。
  减负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在我国,这种现象直接与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和就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与人才的社会选拔机制和社会用人制度密切相关。如何创造良好的减负环境,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采访中,很多教育界人士提出,只有社会各方面都来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切实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实现对素质教育价值认识的复位,才能真正使减负走出"越减越重"的怪圈。
    父母跟身边的人或者会告诉咱们,好好读书,将来可能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但读书的目标是开辟本人的视线, 培养本人的思维方法, 培养本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 学习最重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习如何沟通、学习如何学习。社会是一所很好的 大学,它会教会你更多。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实际、再学习、再实际。 上不上大学,上不上好大学,和未来的成功与否有一点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人生的成功在于坚持多久;走得更久,你就会比别人走得更远,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好风景。
    读到一篇文章《中国教育五大败笔》,深有感触。时下,我们周围大多数孩子的节假日都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填满,为了要比他人优秀,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许多多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起了特长,其实,过度的早期教育损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许多国家都反对超前教育的今天,为什么我们成了特例?家长们为什么心甘情愿成为起跑线理论的信徒、培训班的粉丝?原因有很多:“跑道”少,“赛场”拥挤,资源有限,竞争激烈······无可置否,现在竞争激烈,在整个社会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焦虑弥漫的情况下,上各种启蒙班、早教班及培训班,就成为许多家长的不二选择。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应成为“侵略”童年的理由。
    文章指出,看十一运会,白雪获得了女子马拉松比赛冠军。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她并不是一路领先,而是凭借最后强有力的冲刺。在这样长距离的比赛中,起跑时的快慢、最初的领先都没有意义。再看眼下我们的教育,孩子两岁背唐诗,三岁学英语,小学就择校,社会公众把目光都集中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就是高考状元。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高考考上大学根本不是人生的终点,一个人25岁拿了博士学位,或者27岁成为美国一个大学的教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40岁的时候是否做出了成就。人生不是一场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作者的话说的非常有道理,给我们敲了警钟,也让我们教育人和家长猛醒。树大根深,摩天大楼更需坚固的基础。人的一生很漫长,在人生这场赛跑中,学习成绩不算什么,态度、情感、意志、品格这些东西才更为重要。孩子需要培养教育,但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而要遵循其应有的规律。
    小学生课外猛学初中课程,幼儿园小孩儿已经掌握拼音、数百汉字,两三岁的小孩儿学会数字、加减……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试问家长迫切让孩子上这个班那个课的原因,无一不是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真不明白,我们大人为什么要强迫孩子一下去学习那么多的东西,毕竟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更何况,他(她)还是个孩子,接受得了吗?难道家长们不担心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趣?也许我们的家长并不关注兴趣,不知道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兰斯博格曾经对他的女儿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你和那些有真兴趣的人争,怎么比得过人家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这种自我学习是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的学习是高效的。如果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会成为孩子眼中的怪兽,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心灵上一种沉重的负担,太可怕了,真的。而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厌学了,还怎么获取知识呢?一朵即将开放的花朵就会面临枯萎,世界在他们眼里暗淡无光,人生也不再充满阳光。  
    成功、成才是每一个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可什么是成功?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因为成长的旅途没有直路,那是一条破碎的路,那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路。我们过多地强调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而忽略了孩子天生就有的尝试和挑战能力。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结果重于过程,但教育一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消化、去反刍、去领会、去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是学习者、参与者,才能成为爱学习的天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个性、有思想,他们不是你手中的一颗棋子,任你摆布。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就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他的才是最好的。幼儿园的孩子生长发育都很脆弱,对整个社会的认知也处于萌芽阶段,就像铸造“金字塔”一样,基础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主要给予他们“浅而广”的知识,让他们初步接触和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品质以及对事物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很多孩子们在小学之前学的东西到小学之后还是会从头开始,这样就形成了重复教学,很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对终身造成影响,得不偿失。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不断进取的过程。知识在更新、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漫长又多渠道、多层次的,人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学会太多的东西,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终生学习。  
    也许有人会说,人生是短暂的,短短几十年,转瞬即逝。如果我们不趁着青春年少学点知识,到老了就会白白地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很有道理,少年时期就应该努力学习。做知识的小主人。时间如流水,流去流不回。青少年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精力充沛。他们没有烦琐的家务,没有繁忙的工作,没有很多的人生阅历,没有更多的悲欢离合。总之,他们清纯、阳光、有活力。此时不学待何时。但学习得掌握方法,像这样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就会欲速则不达。  
    学习过程就像小鸡啄米,如果拿出一把米拼命地塞给小鸡,松手时,小鸡不吐出来也会噎死。但如果我们把米撒在地上,一只饥饿的小鸡会很快把这些米啄光的,可能它会感觉到多么顺畅和舒服。学习也一样,做为教师、做为家长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有一种饥饿感,饥不择食,学习只有变得主动,才会高效。这样带有强迫式的,不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是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这种学习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只能起到负面的、消极的作用。不是说不可以补习,只要是孩子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能力所及的、兴趣爱好的都可以,而且,我们还要提倡。  
    考试,不是教育的全部!我们应当记住这样一句话:“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总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人们欣赏的善良、诚信、勤勉上进,人们追求的成功、成就、出人头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需要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关爱,相比成绩和荣誉,我们需要对沿途风景的欣赏,更需要对孩子的努力过程进行认可。成功没有捷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前行、在努力……金华家教网www.zsdxyjj.com  金华启航家教www.0579jj.net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