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谈

来源:金华家教网 日期:2013-3-11

五日谈

文/沈志超

 

七月,大地的热情似乎被太阳点燃了,而编辑室里面洋溢着的是比外面更火热的激情,特别是小记者们,88、89年代出生的同学应该不能算是小记者了吧,但是奔二的人还是有这样的热情,值得鼓励,编辑部的大本营位置还算优越,在空调营造的恒温环境中,我们才不会被自己的热情灼烧殆尽。

从做《夏之履痕》开始到现在已经5天了吧,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第一期《夏之履痕》很快就要出炉了,这里面的感动是成堆成堆的。五天里面,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努力来完成本职工作,写稿的写稿,联系的联系,找图的找图,毫不夸张地说,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呼。现在的我又在电脑上打着字,IBM的电脑键盘怎么看都不顺眼。毕蕾姐姐在那边打电话联系稿子的事情,鲁洋姐姐冒着大太阳出去了,这几天以来,两位学姐还真是辛苦了,文字、图片、后期,种种的事情都要一一的搞定,这样看来做“头”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排版就够让人焦头烂额了,还要调整大家的心理,全职!!很好很好。

静纯小朋友刚刚搞定了一个“一到七”,还有一个“第一天”,然后又一脸郁闷地去寝室准备搬东西了,某些时候也会怀疑打字打得太多会缺氧,新闻稿写得太多会变成新闻人士,但是,这也从某方面提高了大家的水平。学艺术的要追求完美,事事要求最好,按照静纯的观点,她做到了,只是有点累,但是有了她一个,方便了你我他。

昨天又跑去做后期,还带上了孙曌同学,B1换乘B支1,起码从起点坐到终点,就这么随着车子摇啊摇,目的地是作为杭州人的我也不认识的地方——北大桥,做后期的途中又碰上了停电。由于时间紧,后期排的只是毛坯版的,东西开始是不齐的,对排后期的刘姐姐也造成了负担,好在还出了小样,很开心,我们还是有点模样的。只是回家的时候,我又遇到了问题,那里离我们家貌似很远,坐了两辆车都是从起点到终点,然后没有一点胃口地回到了家。

陈翊刚打了题目为“逃之夭夭”的小短诗,短短的几行诗不知是因为逐字逐句斟酌呢还是其他的原因,陈同学花了接近一顿饭的时间。“实践的团队遍布平原上岗,从绍兴古镇蔓延到了孔儒之乡”,这一句就道出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真知。

马艳同学在团委办公室和会议室之间来回跑着,采访了几个大领导,写了几篇大稿。今天川妹子好像和那个“夏之履痕”的“之”过不去了,一定要编出一个“之”字的短句,配合以领航传媒盛夏,又顺应“夏之履痕”的名字,可谓是煞费苦心。最后那个以“之”字为结尾的短句在“见证实践新知”中结束,可是川妹子还是不满意的表情,因为是“之”不是“知”呀,但是最后“之”和“知”的问题在大家吃饭的吵闹中结束了。

孙同学和于同学来往做着那些看起来最简单也是最烦琐的工作:电话联系每个实践小队的队长,记录他们实践的时间,通知他们把资料和稿件整理好发到我们的公共邮箱或者团委的邮箱中。56支团队,56个电话,还有联系不到的团队就不断地打电话。联系任务结束以后就是做整理稿子、收稿子、找图片的工作,烦琐的工作充分证明了他们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加快了我们团队其他工作的速度。

“啊?你怎么还在学校里?”这或许是大家收到最多的短信了,虽然我是每天回家但还是跑到学校和大家共同进退,每个在家的父母都在盼望着孩子的归来,而出门在外的孩子也在盼望着可以早点回家见父母。当父母听见孩子留校做社会实践的时候,除了表面赞同大声鼓励之外,内心溢满的是见不到孩子的失望。我相信这里的每个人,他们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早点回家的,但是又希望孩子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知识才干,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父母只有在家里默默的想念。我们之中的每个人也都是想家的,从山东、广东、河南、四川来了杭州半年都没有回家,思念早就已经无法形容了,但是那些想家的孩子在这里认真的做着杂志,好像把想念也融入了其中。那天是毕蕾姐妈妈的生日,我们都给毕蕾姐的妈妈打了电话,除了生日快乐之外,我们说得最多的,应该就是“阿姨不要担心,毕蕾姐很快就做完杂志回来了”。我想对所有的妈妈都应该说这句话,真的,请放心,做完杂志马上就可以回来了。

七月盛夏是最为繁盛的季节吧,在这个如火的而七月,我把如火的热情投入到如火的《夏之履痕》,那刚出炉的《夏之履痕》应该也和我们的心情一样有阳光的味道。

 

 

 

编辑:陈翊

编辑者:金华启航家教网www.0579jj.net)